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这已让广大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终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要达成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青少年,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深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根本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根本途径。
学生实践和体验是根本
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不参加社会实践素质就不会真正的得到发展。学生应当走向社会,在学习之余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之一。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来说,又是自然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的结合和交织,不能简单以“先天”和“后天”来划分。二者的完美结合,素质才会有充分发展。由于遗传、机体的发育、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等的制约,我们也不能期望每个人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不但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符合社会需求的特征,和平时期的治国之才、乱世的治军上将就是这一特性的体现。
由于素质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的过程,较高层次的素质特性需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发展。不顾基础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是不切合实际的,素质的培养需稳步的进行,不能拔苗助长,破坏素质的和谐性。素质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律,但由于影响素质现成和发展的因素颇多,且有不确定性,相对其进程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也是极为困难的。由此,青少年的素质,更多是在社会实践和体验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