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品赏“身品其味,心品其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流通。越来越多的楼、艺馆在我们身边出现,艺就这样走进了北方人的生活之中。
由于在地域方面等多种因素,我们北方人对艺的了解还是比较有限。而艺在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差异之下,艺的品质自然也有参差之分。
品评艺可分为“身品”和“心品”,正所谓“身品其味,心品其意。”近而就可分为品“味”和品“意”,“味”就是感观上的享受,“意”就是“意境”,“味”“意”两者相承,此两点缺一而不可论之为“艺”,“味”是“意”的基础,“意”是“味”的升华。好冲泡出应是色味俱佳。不同种类的品评标准也不相同,以青铁观音为例,色:金黄闪亮;香:**加热香越发浓郁,却不失自然;味:清润爽喉,苦中蓄甘,齿颊留香,满口生津;有神轻气爽,耳目一新之感。乌龙饮过之后还要欣赏的,用行活来说叫看叶底。上等铁观音叶底绿叶红边,有蜡般的光泽、叶片完整,宛如一件艺术珍品。
如果说鉴赏艺中的“味”,要“看、听、嗅、触”等感官来品味。那么“意”就要用心去品了。
品“意”应由静而入,从“我即,即我”的高度去品味“意”,有人喝喝得溢满腹却未必能喝的懂的内含,那是心不静,放不下心中的名利、恩怨、是非。放下包袄,听着悠扬的乐曲,在幽静的环境中,闻着那扑面而来沁人肺腑的香,聆听着艺师对文化的说明。难免让人产生感悟:“精华内敛”是为人之道,“苦尽甘来”是成功之路,人走凉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苦、人生也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在中品味人生,了悟人生才是艺中意的所在。
【课程介绍】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课程内容】
一、茶的基本知识
二、传统盖碗泡法
三、古代饮茶习惯的演变
四、台湾小壶泡
五、茶席设计理论
六、茶席设计实践
七、茶会及茶帖的设计
八、茶会
【教学目标】
**对茶和茶艺的学习,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学习后能泡出一壶好茶,懂得品味,**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刘晓庆,国家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员,从事茶学已七年有余,现一直授课传统文化教学,师从国家 国际工程师赵玉香老师,曾受邀参加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
陆柏茗老师,早年受林瑞萱、刘良佑等影响,逐步深入研究沉香及中国香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长期亲身探访、采集与研习,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学说体系。期间在各地开办香学、沉香等公益讲座百余场,并积极推动“香学”独立学科的创立,成为传播和推广中国香文化的开拓者之一。2014年,其学说专著《沉香》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业内产生轰动。
2014年5月以多年专研香道文化自写《沉香》书籍,并受广大喜爱香道文化热爱者欢迎。位列中国传统香料“沉檀龙麝”之首的沉香,因稀有和神秘,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多年来潜心于沉香研究与实践的民间学者陆栢茗,以严谨的考证和宽广的涉猎为基础,**众家精粹,将自己关于沉香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悟汇集成册,著成《沉香》一书。对沉香的形成、分类、品鉴、辨识技巧、使用、储存方法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系统梳理,重现了沉香的微妙和灵韵,可视为对中国传统香学的一次致敬。本书既为介绍沉香的专业论著,亦可作为沉香入门书目参阅。尤其在附录部分**问答形式,阐释读者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巧妙新颖,雅俗共赏。
想了解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师培训资料,请咨询:
咨询联系方式:15996488286(马老师)或者QQ:3329379574 还可以直接在线咨询
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师培训的信息请点击>> 南京茶艺师培训
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培训班的信息请点击>> 南京茶艺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