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况实时跟踪
向授课老师反映各科考点的考频分析及研究结果,同时保障授课内容的及时性、准确性
专业全职教研团队,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自主研发教辅资料;整合实战教学经验和考情分析,配备同步课程讲义;自建完善考试题库,定期更新、优化;
学习疑问24小时内解决
配备专业教研人员解决各种学习难题,24小时内进行专业指导;直播面对面答疑,疑难问题不过夜,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18年BIM概论丨一切从基础开始(下)
BIM概论---基础知识:
1、BIM技术概念
2、BIM常用术语
(1)BIM
(2)PAS1192
(3)CIC BIM protocol
(4)Clash rendition
(5)CDE
(6)COBie
(7)Data Exchange Specification
(8)Federated mode
(9)GSL
(10)IFC
(11)IDM
(12)Infomation Manager
(13)Level0、Level1、Level2、Level3
(14)LOD
(15)Lol
(16)LCA
(17)Open BIM
3、BIM技术的发展
4、BIM的特点
(1)可视化
(2)一体化
(3)参数化
(4)仿真性
(5)协调性
(6)优化性
(7)可出图性
(8)信息完备性
5、BIM与模型信息
(1)信息的特性
(2)项目全生命周期
(3)信息的传递方式
(4)模型构建属性
6、BIM工程师
(1)BIM工程师的分类
(2)BIM工程师基本素质要求
(3)不同应用程度的BIM工程师职业素质要求
悉地国际携手万达将开创BIM新纪元
悉地国际与万达合作展开的BIM研发工作,对双方都是一个巨大机遇,也是对建筑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只能进,不能退。 万达集团是一家敢于“革命”的企业,从**代万达广场到现在的第四代,万达总是敢为天下先,悉地国际同样是一家敢于“吃螃蟹”的企业。同样的创新特质,观念上的一拍即合,为万达和悉地的良好合作打下了基础,两家企业在BIM领域展开合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悉地国际是国内**早接触BIM技术的企业之一,早在2002年我们开始筹划设计水立方时就引入、应用了BIM技术,万达对BIM技术的认识同样具有前瞻性。2012年,我们与万达正式就BIM服务展开合作,在武汉汉秀项目设计、施工过程中,**BIM技术,很好地将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了管理,成功地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使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此后,悉地与万达在BIM应用上的合作更加频繁,武汉汉街的K5、青岛东方影都汽车秀场、国际会议中心等单体项目,其中,我们提供BIM服务的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的傣秀剧场在香港拿下了2015年全球BIM**高级别大奖,为万达争得了荣誉,我们也得到了万达更多的信任,在BIM领域的合作是成功的。但正如前文所说,万达是有着很强“革命性”的企业,随着对BIM技术的深入了解,万达不再满足BIM技术在单个项目中的应用,如何将BIM全面拓展、深化,让它系统地为万达“总包”战略目标服务,实现全方位的质量、计划、运营管控,已成为万达集团的强烈诉求,也给悉地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是机遇 悉地国际在BIM领域精耕数载,以产品思维为指导,成立数字化产品业务部,**资源的整合、固化,我们拥有了一个稳定的BIM技术研发组织机构。另外,我们还与很多优秀的软件开发公司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使BIM成为一个可以**大数据、云技术进行操作和管理的平台,这是悉地的优势,但是悉地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一个客观现实是,到目前为止,国内BIM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单体建筑或者单个项目开发中,悉地也仅仅是在土建、机电专业等有限的领域进行BIM模型构建,市场对技术的导向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所以BIM技术的深化研发工作遭遇了瓶颈。现在,作为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万达集团提出了对BIM技术发展的更高要求,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有积极深远意义的。 万达对BIM技术的开发要求是全方位的,从设计阶段开始,幕墙、内饰、景观、夜景照明等都将**BIM模型进行管理,之后施工阶段也要进行BIM模型的建立,乃至到**后的运营管理阶段也将广泛的应用BIM平台,也就是说BIM技术贯穿了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以BIM为基础平台,**二次应用软件的开发,结合大数据、慧云平台,万达集团的所有项目在未来可能实现真正的云管理,届时所有的供方、施工方都能**BIM平台进行实时沟通和管理,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也必将有力的推动万达设计总包战略的实现。所以说,悉地与万达合作展开的BIM研发工作,对双方都是一个巨大机遇,也是对建筑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其次是挑战 BIM技术虽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几年,但是对BIM技术有深入了解的建筑专业人员并不是很多,之前悉地在工作中采用的办法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然后BIM研发人员进行协助建摸,这样做的效率非常低,效果也不如人意,所以人才缺失是我们面临的**大挑战。 科研工作难度较大。BIM建设是一个庞大、繁杂的技术工程,不仅仅是研发难度大,BIM成果的应用、模型的轻量化,这些工作内容的落地也面临着很多技术上的难点,需要大量的技术公司提供支持。 专业知识的建设任重道远。比如BIM向施工模型的过度、把控,如何与未来运营模式平稳衔接,这些技术条件的梳理、模型的传递、标准的细化,都需要一一落实。这些工作悉地以前虽然都尝试做过,但那是针对单一客户端,单个项目工程做的,在大规模、标准化的系统建设方面尚属首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