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葫芦丝>详情
上海培训葫芦丝哪里好
预约试听

发布时间:编辑:佚名

附管音偏低可将附管削去一点点,或将管孔边缘挖掉一点点,这样附管音会升高。如果附管音偏高,则需要用一根较细竹棍由附管管口处插入,并触到附管调音塞,轻轻将调音塞往里推一点点(根据偏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调节深度),一次只允许推进**多一毫米(多推使音偏低,又要削去一截管口),边调整边试吹直到准确为止。一般情况下,附管音音准比较好的时候,在开附管演奏所有音阶时,从听觉上总的感觉都比较舒服。

葫芦丝附管音不准如何调整?

通常情况下,附管音与同级主管音应该是相同音高,有的葫芦丝主管音与附管音出现偏差,两个音同时发声时,感觉很刺耳,这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下到底主管音是否从听觉上已经准确,再来确定一下附管音到底是偏高还是偏低。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可采用压孔法来确定,如:先用手指盖住附管音一部分,打开主管3音孔,并同时吹响两个音,边吹边将盖住附管音的手指慢慢抬高,如果手指未完全打开的情况下感觉两个音很统一了,那么,说明附管音高了;另一方法是附管音完全打开,用手指盖住部分主管3(Mi)音孔,同时吹响两个音,盖住3(Mi)音的手指慢慢担起,当未完全打开3(Mi)音孔时,感觉两个音统一了,这时,可以断定附管音偏低。附管音偏低可将附管削去一点点,或将管孔边缘挖掉一点点,这样附管音会升高。如果附管音偏高,则需要用一根较细竹棍由附管管口处插入,并触到附管调音塞,轻轻将调音塞往里推一点点(根据偏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调节深度),一次只允许推进**多一毫米(多推使音偏低,又要削去一截管口),边调整边试吹直到准确为止。一般情况下,附管音音准比较好的时候,在开附管演奏所有音阶时,从听觉上总的感觉都比较舒服。

什么是音孔修补法?

音孔修补法是指某个音孔的开孔位置稍有偏差,或个人演奏气息控制的差异,导致音准不够准确,音孔修补法是一种补救方法。音孔修补法其实是修与补两种方法。争对音高偏低需要对音孔进行修理,也称扩大音孔法;音高偏高则要将音孔孔径缩小,即为补。一般情况下,在修音孔(扩大音孔)时,需要准备一把尖刀(牛角刀或自制),用刀尖修理音孔的上沿(靠近葫芦一侧),修理时注意,尽量不要修理到音孔的外孔(竹皮),而是修理音孔内孔(竹肉),且不要一次修掉太多,应该一点点的挖,边修边试,直至准确为止。音高偏高时,一般用蜂蜡加热熔化后涂抹在音孔上沿(也有沿音孔边缘均匀涂抹的),以延长空气柱的长度,从而达到使音降低的目的。音孔修补法适用于个别音孔的音准偏差,如果所有音孔整体偏高或整体偏低,就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处理。

葫芦丝、巴乌的保养与维修

葫芦丝、巴乌是一对很娇嫩的乐器,所以保养尤为重要,其保养主要是指发音簧片的保养,尤其是主管簧片的保养,葫芦丝、巴乌的发音是靠簧片的振动和竹管的共振而产生的,葫芦丝、巴乌的簧片由于制作所要求故簧舌根部较薄,其振动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演奏时气息的力度必须有所控制,只要能发出正常音即可,但大多初学者都会走两个极端,一是用力很轻,不能发出葫芦丝、巴乌的正常音,二是用气过猛,导致低音区失真,中高音区无法发音,特别是低音是5 6 7大家都会很用力地去吹,但如果气息力度超出正常音所需力度的话,在较短的时日内低音5(也称筒音)就会变低,高音6发音困难,为什麽会出现筒音变低这样的现象呢?当演奏筒音时整个簧舌都在振动,而演奏其它音时,簧舌只是局部的振动,音越低,簧舌振动的距离越长,频率就越低,如果低音区的气息力度超载,那簧片根部就会很快变软,随之振动频率也降低,故筒音的发音也降低。如果严重偏低,那面临的是更换簧片。如果轻微偏低,那还可以调整,在下面的章节将会讲解怎样调整。所以葫芦丝、巴乌的保养主要靠科学用气来保养,保持簧片的寿命。

初学葫芦丝

当你对葫芦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新葫芦丝拿到手里时,**急的就是想要把它吹出声来,正因为如此,由于你的用气方法不当,甚至是不会用气,使得葫芦丝发出一种怪怪的“喔”音,严重影响了你的情绪!这是因为你在气息的运用上没有掌握好,由于气息力度不够,未能使簧片与竹管产生耦合振动,所以发不出葫芦丝应有的音来。另一方面在增强力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呼气方法,且不能呼气过猛,要均匀逐渐的加力,一旦发出正确的声音就要及时把握好这一瞬间的感觉,然后反复练习。应该注意“呼气过猛会使簧片变形,严重时会发不出音来,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后,才可以进行吹奏。

葫芦丝是用超吹的方法发音的,超吹是比葫芦丝上原有的基因高八度,主要是**吹奏者的呼吸力度和唇部肌肉控制力的加强,呼吸速度加快,以及腹部肌肉的控制力来实现的。气息与手指的配合也是初学者要注意的,首先要注意手指要按住指孔不能漏气,气息要平稳,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手指变化时,气息应用不应受到影响。葫芦丝上**容易吹出的音是“1”,**不容易吹出的是高音“5、6”和低音“5、6”所以,当初学者拿起葫芦丝吹奏时,先吹1音,然后可以按指法表和练习曲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另外,初学者对执筒姿势往往不得要领,顾此失彼,或者干脆马马乎乎。

要吹好葫芦丝,**步就是要摆好姿势,这样才可以使身体各部分更加放松,利于气息的流畅,在今后的演奏中能够达到好的效果。第二就是按孔有漏气现象,如果养成了习惯,对演奏乐曲的音色,音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克服。再就是不重视长音的练习,确实来说,长音一口气要吹十几秒甚至更长,声音要漂亮要稳定是不太容易的,长期练习也很枯燥,但是要保证将来能够完整流畅的演奏一首乐曲,练习长音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重视长音的练习,即使将来可以演奏乐曲,那音色也一定不会太美,严重的影响演奏的效果,所以要重视长音的练习。

葫芦丝演奏避免“咕”音

葫芦丝、巴乌的发音非常特别,如气息较弱发出的音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咕”音,初学者一般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慢慢的加力音即变为正常,也就是说葫芦丝、巴乌的演奏气息需要一定的强度特别是低音区的演奏力度要更强一些,发出的音才正常。

大多初学者当能吹出正常的音后都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音头总是“咕”音先发出接着才发出正常音,二是当吹一个音后,音尾总是会带出一个“咕”声,严重的影响吹奏效果,怎样避免音头和音尾的“咕”声。首先解决音头的“咕”声,大多初学者均用“呼”来吹奏音头,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一口气“呼”出来,气头是软的,力度很弱,发出的音便是“咕”声,尔后随着气流力度的增强,发音才正常。其实解决的发方法很简单,只要大家用“吐”音开头即可避免“咕”音出现,为什么“吐”音可以避免呢。因为我们发“吐”音时其实是一个爆发性动作,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们知道,爆发音肯定带有一定的力度和强度,使气流一出来就达到了发正常音所需的力度音头便清爽干净。

其次解决的是音尾的“咕”声,当吹完一个音后,特别是低音5.6.7.三个音较为严重,随之便会出现“咕”声,听起来特别不舒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咕”声呢,因为当你吹完一个音后,其实口腔里还有余气,这部分余气释放时,几乎没有力度和强度,故这部分气发出的音便是“咕”声,我们要避免它,只有吹完后,快速的把嘴唇打开,把气流断掉,余气依然保留在口腔里,便可避免余音“咕”声的出现。

云南是葫芦丝的发源地,是中国少数民族**多的省份。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云南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常用的调为小D、C、降B、G、F调。葫芦丝在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传承。但在梁河县芒东、勐养两镇的傣族地区传承得更为广泛


咨询电话:- 021-64320839

咨询网址:教育联展网

阅读全文
热门机构推荐
<上一篇:上海培训班成人葫芦丝 >杭州微信公众号运营培训下一篇:
1V1课程咨询 免费试听课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