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茶的难题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用大茶缸闷泡的饮茶方式让位于多次短时冲泡?那是因为长时闷泡,茶多酚和咖啡因一次性大量溶于水,苦涩过重,口感并不舒服。分成多次,就好多了。
用开水冲泡散茶方式,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明代也有人吹这个是史 上**牛的方法,但是这个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这个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太祖爷要求的。实际上,老百姓可以接受,贵族不一定认同。
为什么?
因为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感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你光泡水喝,体验是有所缩减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茶水并食的唐代,茶是往开水里投放,煮好后分而食之。这个煮出来的,比泡出来的要丰富一些,但是肯定苦涩也要重一些。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减少投茶量,我们现在煮茶往往是泡过之后比较淡了再煮,如果直接煮就一定是加的量很少,要不然,煮出来的茶就没法喝了。陆羽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茶量和水的比率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陆羽加了点盐,盐可以平衡苦涩,增加汤感的润滑。但是对香气,尤其是清扬之香,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这样我们达到了茶和水共食的体验,比单单体验泡出来的茶水进了一步,但苦涩只是部分的解决,而且体验还远不够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仅要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的茶的丰富性,而且要力度很大的体验,怎么办?
这个要求有点为难,难以兼得,甚至可以说根本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古人饮茶必须放在炉子煮茶。在唐代之前的茶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
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
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茶艺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喝茶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还是精神的寄托,茶艺是人的一种文化修养,一门艺术,一份美学。茶艺师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接待中心、茶叶流通行业如专卖店、酒店、茶室等都需要,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高薪白领职业、是一个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师是指在茶艺馆里、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茶艺师属于新兴的职业,尚未被社会充分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健康与保健;作为绿色饮品的茶和修身养性的茶文化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同时,大众对于文化消费要求也会随之加剧与提升,社会对茶艺表演的认知度和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茶艺师的地位和需求量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说茶艺师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职业。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出台《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凡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都需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试与鉴定,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因而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成为就业通行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应试人数也因此而日益攀升。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想了解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师培训资料,请咨询:
咨询联系方式:15996488286(马老师)或者QQ:3329379574 还可以直接在线咨询
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师培训的信息请点击>> 南京茶艺师培训
更多关于南京茶艺培训班的信息请点击>> 南京茶艺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