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工程管理——转型·变革·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2012年年会(ASC-CMRS2012,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2012年会)于2012年9月15日至16日在山东建筑大学举行,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丁烈云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做报告。丁烈云校长的报告就BIM应用展开,他表示,中国BIM应用还有空间待挖掘 [6] 。
2012年9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开幕式结束后,丁烈云校长**个上台做报告,报告题为《BIM应用:从3D到nD》。**近几年,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
谈到BIM应用,丁烈云校长分别从3D应用和4D应用两方面展开论述。近几年基于3D-BIM的工程管理,主要用于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评审、火灾模拟、应急疏散能耗分析以及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
与传统模式相比,3D-BIM的优势明显,因为建筑模型的数据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存在是以多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从而以这个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各个建筑项目的基础,可以进行各个相关工作。建筑工程与之相关的工作都可以从这个建筑信息模型中拿出各自需要的信息,既可指导相应工作又能将相应工作的信息反馈到模型中。
同时BIM可以四维模拟实际施工,以便于在早期设计阶段就发现后期真正施工阶段所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来提前处理,为后期活动打下坚固的基础。在后期施工时能作为施工的实际指导,也能作为可行性指导,以提供合理的施工方案及人员,材料使用的合理配置,从而来**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合理运用。在谈到4D-BIM应用时,丁烈云校长表示,基于4D-BIM的工程管理,主要用于施工阶段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以及碳排放测算。
在介绍完3D-BIM和4D-BIM应用后,丁烈云校长总结道,BIM应用就是3D到nD的过程,nD可以分为基于3D的应用和基于4D的应用,而nD的关键则在于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型。同时,丁烈云校长还强调,中国的BIM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待挖掘。
据了解,在中国,BIM**初只是应用于一些大规模标志性的项目当中,除了堪称BIM经典之作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外,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场馆也应用了BIM。仅仅经过两三年,BIM已经应用到一些中小规模的项目当中。以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例,全院70%~80%的项目都是使用BIM完成的。据介绍,就BIM的应用而言,2009年,美国就**中国7年;3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将这一差距缩小到了3年。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差距针对的是BIM的用户数量,而在应用程度上,中国企业与世界**公司基本上处于同等水平。 [12]
而住建部编制的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BIM协同工作等技术应用,普及可视化、参数化、三维模型设计,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工程投资,实现从设计、采购、建造、投产到运行的全过程集成运用。
在报告**后,丁烈云校长还提出问题:“nD应用中的下一个n又是什么?”相信,随着BIM的发展完善以及中国BIM应用在深度广度方面的挖掘,下一个n终会出现。
BIM的发展正在继续,正所谓是BIM乘风破浪正当时 [13] ,建筑业的前景,堪称更加广阔。
效益
由于查询建筑模型资讯能提供各类适切的信息,协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相比于传统绘图方式,在设计初期能大量地减少设计团队成员所产生的各类错误,以至于后续承造厂商所犯的错误。计算机系统能用碰撞检测的功能,用图形表达的方式知会查询的人员关于各类的构件在空间中彼此碰撞或干涉情形的详细信息。由于计算机和软件具有更强大的建筑信息处理能力,相比现有的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流程,这样的方法在一些已知的应用中,已经给工程项目带来正面的影响和帮助。
对工程的各个参与方来说,减少错误对降低成本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因此减少建造所需要的时间,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工程的成本。应用欧特克建筑资讯模型著名成功案例有德国慕尼黑的宝马世界(BMW Welt)、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Benz Museum),以及位于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博物馆等许多世界知名案例,均为使用该项技术来完成整个设计项目。
同济建筑设计团队深度参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纪实
建筑总高度632米,主体结构高度580米,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地上面积37万平方米),楼内安装垂直电梯91部……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被大家称为“竖着的外滩”。
自2008年“上海中心”开始建设以来,同济大学特别是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组成科研团队或设计团队,与建筑设计方美国晋思建筑事务所合作,为“上海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撑,承担了大量工作。
穿衣戴帽强筋骨
夏林、杨民、周瑾、张鸿武……自2008年开始,同济建筑设计院的一大批设计、科研人员将智慧和心血融入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过程中。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施工过程中面对的难题有给水和排水、地基的承重、台风天气的应对、消防问题等,都是不得不解决的棘手问题。它们的顺利解决,除了科研项目的保驾护航外,同样得益于建筑设计院的各项优化配合设计。巢斯、姜文辉、丁洁民、赵锡宏、朱合华等人主持的各项研究为上海中心大厦直径121米、厚度6米的大底板浇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针对上海中心大厦外观设计,晋思建筑事务所提供的“龙型”方案像一条盘旋上升的龙,龙的顶部上翘,如同一支祥云火炬;大厦横截面类似一个圆角的三角形,以顺时针方向往上旋转,一直延伸到顶端,而顶端是开放式的顶棚。作为概念方案,上海中心大厦在全球范围内确实独一无二。但是它通体晶莹剔透的外观、呈120度扭转着上升的造型、核心筒与外表的连接等,都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主要表现在尺度巨型化、幕墙问题和塔冠三方面,用专家的话说就是强筋骨、穿衣裳、戴帽子。
先说强筋骨。普通建筑钢筋直径两厘米就很粗壮了,但上海中心的钢筋直径是40厘米。至于钢板,普通的两三厘米就够厚的了,可是这里的厚度是10厘米;还有巨柱,上海中心有8根,从地面直通545米的高空,每根柱子的截面积就有20多平方米,比一般的客厅还大。
再说穿衣裳。外面看,尤其是在晚上,大楼核心筒与表层之间的灯光会把建筑蝉翼般的轻盈诠释得淋漓尽致,塔冠则是巨型显示屏,再加上数百米的“龙沟”——“V”型槽的奇幻灯光秀,上海中心大厦一定会夺人眼球。可是,要用桁架和圈梁把刚劲的核心筒与相对柔性的“衣裳”连到一起,且保证安全地使用,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济人何志军介绍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设计方案一再优化,**后确定“每层25个点,伸出的桁架挑起圈梁,犹如人伸直手臂提水,让其步伐一致地提起2500吨的幕墙”。幕墙的玻璃被装上自由活动的“关节”,防止大楼摇晃时玻璃被挤碎。此外,美方为了保险系数大,采用军工产品,整个幕墙造价逾10亿元,**后同济团队将这些“关节”成功国产化,节约资金2亿多元。
三是戴帽子。塔冠之难,不仅是自身结构的形状、材质变化多端,建造极难,塔冠上还要放下千余吨的阻尼器、风力发电机组等等各种巨大尺度的设备,这些设备把塔冠空间几乎塞满。美方的初始设计很干净,离落地施工也很远。现在经过无数次修改,同济人将其难以落地的“症结”找到,初始方案中很多理想化的设计现在都优化变成了实施方案。
BIM技术梦幻模拟
同济建筑设计院院长丁洁民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介绍,上海中心建设至现在,还没有发生一个构件、一块玻璃返工的事情,而这正是得力于BIM技术的全面运用。BIM全称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在电脑中构建建筑模型,**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负责大楼外层设计优化的建筑设计院的高一鹏让记者看电脑中的BIM模型,随着鼠标的游动,一会儿就到了建成后的观光层121层,一会儿又来到塔冠那条窄窄的、蜿蜒盘旋愈旋愈上的坡道上,在建筑里外自由进出、俯仰盘旋着看图。“这都是BIM给我们带来的体验。”
翅片,是一种在密闭式高楼内用散热方式消除玻璃雾化的装置,其形如同翅膀,故有此名。翅片的研发正是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主导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外层全是玻璃,如果蒙上一层牛奶一样的薄雾,就称不上美丽优雅了。有了躲在钢构件里边的翅片,大楼就会时刻保持通明透亮了。”同济人周瑾笑着说。
“经过上海中心大厦设计的锻炼,同济建筑设计院内又有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丁洁民说,“这批经过项目洗礼的人才,是我们**可宝贵的财富。”
|
相关推荐:南京bim培训 南京bim培训班 南京bim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