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师考试难吗?自学能**管理会计师考试吗?
管理会计师考试难吗?自7月CMA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都在问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会计师也就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英文名称为“CMA”。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管理会计师考试难吗?自学能**管理会计师考试吗?
管理会计师考试难吗?
小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2018年7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考试,以供参考。
1、计算量巨大。很多考生都反映,从答题时间开始,一直到考试结束,考场内一片计算器的声音。有的考生因为计算问题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考题没有做完,而直接哭了起来。
2、题干太长。本次考试,很多考题都呈现出题干长、信息量大的特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被绕的云里雾里,不知从哪里下手。
3、注重实际应用。CMA所有考题都是由真实商业案例组成,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必须按照实际情况的方方面面来作答。
针对考生反馈的情况,小编**时间请了仁和管理会计研究院院长、仁和CMA案例式教学首席培训讲师杨晔先生和仁和CMA案例式教学专家代坤老师分别对p1和P2做了考情分析。
杨老师表示:“CMA -P1选择题是近几年考试中**难的一次。一方面是题目内容出的活,知识点串联的多,题目长度长,对学员的读题和解题的压力很大,特别是选择题中重点围绕着绩效管理中的差异分析,预算管理的弹性预算和成本管理中的间接费用和作业成本法,要求学员概念非常清晰。另外一方面选择题的计算量很大,这给了考生很大的挑战。因为选择题的时间耗费较多,留给简答题的时间就较少,会造成答题时间不够的情况发生。”
代坤老师表示:“CMA-P2考试内容众多,覆盖广,某个知识点的忽视或是不理解往往就错失了某道题目的判断。其次,计算量相对较大,对于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风险分析方法以及投资回收期、折现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如果不理解概念、掌握计算步骤,遇到题目就会措手不及,造成失分。
自学能**管理会计师考试吗?
从上面不难看出,管理会计师CMA虽然只有两个学科,但是考试难度却一点不减。
很多考生在进行管理会计师CMA学习时都想靠自学完成,那自学能**管理会计师考试吗?
首先广大考生需要明白的是自学是没有学习氛围和互动空间的,如果看不懂是无法直接进行提问或询问的。
其次自学对个人的自制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你不是有超强的自制力是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学习进度的。
**后自学在做题的时候因为旧题只有答案没解析,所以计算题做的挺煎熬的,完全靠自己捉摸,在书中去找知识点,如果捉摸出来那就还好,琢磨不出来,那就头疼了。
基于以上不难看出,CMA考试难度本身就很大,考生们在自学的时候根本无法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也无法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不建议广大考生自学,毕竟学习CMA**终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实际运用。
课程优势:
一、讲课◆针对性:针对中级考试特点、知识点(难点、重点)详细讲解、课后习题精讲、历年真题分析、考点(必考、常考)总结归纳梳理。
二、教学◆规范性:设专职教学管理班主任、保持日常与学员沟通,建立学生专属学习跟踪档案。建立QQ群,学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老师在线实时回答学员提问、解决学员课后问题。
三、师资◆专业性:我处要求授课老师对历年考试透彻研究,熟悉考试题型,结合考试大纲把握考试方向,帮助学员顺利**考试。
四、奖励◆奖学金制度:设“优秀学员”、“单科状元”奖各一名。
考试科目及题型:
l 《中级会计实务》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
l 《财务管理》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
l 《经济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
备注: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中级资格证书。
会计专业技术中高级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
基本条件
|
级别
|
学历和资历条件
|
(一)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
中
级
资
格
|
(一)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
(二)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
(三)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
(四)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
(五)取得博士学位。
|
高
级
资
格
|
按照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条件〉的通知》(浙人社发〔2013〕215号)有关条件
|
计算会计工作年限
答:(1)2019年度报考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年限计算至2019年底。例如:2014年开始从事会计工作的,现工作年限为5年。
(2)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会计专业技术中高级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中工作年限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财会办〔2017〕3号),会计工作年限是指报考人员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会计工作时间的总和。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从事会计工作,相应时间不计入会计工作年限。
(3)对**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经济、统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并具备本规定所列的基本条件,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受会计工作年限限制。
政府补助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实务填报流程
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条件” 规定,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①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②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③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税前扣除,会计处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 16号—政府补助》规定,一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收到补助: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等
贷: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或补贴收入)
发生支出:
借:管理费用等
贷:银行存款等
分摊递延收益,同时结转营业外收入: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
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
不征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同步调整,若会计处理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6号—政府补助》规定处理,不存在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存在不征税收入、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税前确认和扣除差异,即不征税收入纳税调减,同时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纳税调增。
同时需要考虑到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限期使用(上缴)问题,更清晰反应不征税收入相应调整情况。
申报表填报口径
一是政府补助属于征税收入
1.与收益相关的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填报时,企业已纳入利润总额的计算,在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第11行营业外收入中体现。
2.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或者与收益相关的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递延收益,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在收到相关政府补助确认为收入,存在差异,即填报A105020《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第9 行“政府补助递延收入”行,该行主要反映政府补助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与税收政策差异的纳税调整情况
二是政府补助属于不征税收入
1.收入调整
不征税收入调整**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8行“(七)不征税收入”和第9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调整,其中第8行“(七)不征税收入”该行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法规定不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第9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附表《A105040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纳税调整填报。
2.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和所形成的资产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税前扣除
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的调整,**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24行“(十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行和第25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行填报,其中“(十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该行第3列“调增金额”填报符合条件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支出金额,强调的是“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支出金额”;第25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附表《A105040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纳税调整填报。
所形成的资产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税前扣除的调整,**填报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涉及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资产。
需要关注的是,因为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和所形成的资产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税前扣除,即如果用于研发费用,不得加计扣除,在A10701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第11列“减: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的部分”填报,该行填报纳税人研究开发费用中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