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高考辅导班>详情
“高分落榜”五大成因
预约试听

发布时间:编辑:佚名

一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全国高考,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数以万计的考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忧的是不少优秀考生由于高考志愿填报不当,造成“高分落榜”现象。如何看待高分考生“落榜”?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又该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高分考生落榜主要有五大原因:

考生对自身实力评估不足、定位不准

无论是高考前填报志愿,还是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或是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考生都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实力,尽可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然而,每年在不同场合的填报志愿咨询会上,时常会听到有考生或家长问:“这是我的一模、二模成绩,这是我高考后的估计成绩,这是我的高考成绩,请问能否考上某某大学?”等等。从这些疑问中不难看出,考生和家长虽然对填报志愿很重视,但在填报志愿时,却不能从不同视角来评估自己的实力,因此也不可能在高考坐标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他们往往以点代面,根据某些方面的现象对自己的实力作出估计,在参数少、范围小的情况下定位,从而造成“高分落榜”。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对自己的实力作出客观的估价呢?

考生对自己实力估价的关键在于应把平时一贯的学习状况和高中阶段的若干次期中、期末以及有关模拟考试的成绩综合起来考虑,绝不能简单地依照某一方面或某一次成绩作评价。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潜质因素,如有的考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成绩平平,高三时才崭露头角,而有的考生则相反。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到了,由此做出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准确或者说有90%的准确度。

考生在高考坐标中准确定位至少要掌握四方面的参数:其一,考生所在中学历年高考录取的实际情况,即考上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的人数;其二,某大学在该省区的招生人数和分专业人数;其三,某大学在该省区历年录取投档线的稳定性情况;其四,把自己在局部(本校)的实力摆到一定的区域内(或一定范围内)去衡量,如某考生在本校为名,而在该区域内同级别的中学有80所,某著名大学招收120名,应该说报考该校有95%的把握了;若该校只招收60名,又该如何报考呢?显然,其报考的可靠系数就小于前者了。报考志愿学校的可靠系数必须大于95%方可报考,因为目前全国高考志愿的命中率平均为60%左右,有的省区高一些,达80%左右,有的省区低一些。所以,考生对自身实力能否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媒体炒作、高校自身宣传过“度”

招生宣传是高考招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它具有教育性、针对性等特点,而目前的社会媒体对每年高考的招生宣传可谓铺天盖地,目不暇接。多数主流媒体是实事求是地在不同阶段积极宣传国家的招生方针政策,积极地报道有关高校的招生信息,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广大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引导考生填报志愿。

然而,也有一些社会媒体则对高考招生宣传过“度”,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或夸大某项招生工作的功能或作用;二是对某些高校存在不切实际的宣传;三是介入商业行为,过分炒作招生信息;四是不署名地报道道听途说的非官方招生信息。由于这些媒体传播快捷,覆盖面广,过“度”的宣传使不少考生或考生家长思想上对志愿的欲望扩大和提高,影响了志愿的填报,导致志愿集中、高分考生落榜。

高校自身的宣传也存在过“度”的现象。高校在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咨询时,本应实事求是地介绍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办学条件等,而有的高校则在招生宣传时过分地夸大本校的吸纳能力,甚至抬高自己学校的办学实力,从而造成部分高校志愿集中,如2001年北京、湖北、江苏等地由于某些著名高校志愿过分集中,结果造成数以百计的高分考生落榜。

受学校或班主任老师“思想”误导

填报升学志愿本是考生自己的事情,但由于受社会阅历的限制,考生仅凭个人的实力、意愿和兴趣,比较科学合理地填报出真正有利于自己今后发展和成才的升学志愿,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社会媒体、考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有义务给考生填报升学志愿作参谋。然而,有的班主任老师在参谋的过程中,由于“思想”作怪,硬是动员自己班上的学生拔高志愿,不切实际地去报考某一大学或某一热门专业,以班上学生考取几个大学为荣,结果造成部分高分考生落榜。有的中学由于“思想”作怪,常常拿自己的学校与其他中学作攀比,今年某某中学考了几个大学,明年自己学校也要考上几个大学,甚至暗地里要超过兄弟学校。特别是一些基层中学拿考生志愿当儿戏,叫你怎么填,你就得怎么填,使考生的高考志愿变成中学部分老师的意愿。如2001年某省、市的两所重点中学,有两名学生参加全国物理联合竞赛,获得了该省赛区一等奖,在教育部公布的保送名单上排在前列,两考生均向A大学申请保送,A大学也以书面形式正式向考生作了同意保送的答复,待A大学将计划下到这两所中学时,却被中学告知不同意保送。后来从考生家长那里得知,中学要组织他们作为报考某大学的突击队,若当年突击不成,给予第二年补习不交费的待遇。这些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优秀考生志愿的填报,终很可能导致高分落榜。

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差异的导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由过去封闭式的包分配转变为开放式的自由应聘职业,这一重大改革对考生填报升学志愿起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找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每年在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由于选择的对象多了,要求也逐年提高,有的公开指明只招聘本科、硕士、博士,有的指明只招聘重点大学毕业生,有的名企高职位和外资名企公开指明只招聘大学毕业生,等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学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就业单位的性质、层次,还是今后的发展、深造方面都优于一般大学。这一倾向使得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地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不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产生了偏颇,从而导致了这部分考生非大学不报、非热门专业不读,结果却纷纷落榜。

考生缺乏风险意识

每年高考结束后,当各省区公布考生成绩和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时,在不同场合都可听到考生发出的感叹声:“我的志愿填错了”或“我的志愿填高了”或“我的志愿是父母填的”或“我的志愿是班主任填的”等等。

这都是考生缺乏风险意识,企图把责任推卸给他人的一种表现。诚然,他们的升学志愿与家长的主导甚至是强迫,班主任老师的主导或诱导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考填报升学志愿的风险是永远存在的,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你的实力和判断能力。实力强、判断准确则承担的风险小些,反之,风险就大。青年人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敢于承担风险,又不能轻易去冒风险,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敢填报志愿。在这里要奉劝广大考生:不要轻易去冒大风险,如果要尝试冒大风险的话,就应该主动地承担由冒险而付出的代价。



更多高考艺考与高中培训资讯:18988787113(马老师)

(点击这里可咨询老师)

QQ: 3195861378

微信:18988787113

深圳高考培训

阅读全文
热门机构推荐
<上一篇:怎样选择高考复读学校 ? >到底要不要复读?看完就知道答案下一篇:
1V1课程咨询 免费试听课程

编辑推荐